四川锦欣西囡妇女儿童医院(毕昇院区) 探索生命奥妙 成就美满家庭
028-65118868
当前位置:首页>医院概况

【西囡专家解读】基因编辑婴儿,对人类到底是惊喜还是惊吓?

更新时间:2018-12-05 08:12:00

2018年11月26日,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贺建奎发声,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诞生,并称两名婴儿因去除了CCR5基因而可以免疫艾滋病的感染。此事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引发了外界关于基因伦理的不断争论。

0.jpg

很快26日下午,南方科技大学声称并不清楚该实验的进行,且贺建奎已于今年2月1日停职。当日傍晚,122名科学家联署声明,“反对任何尝试做可遗传的人体胚胎基因编辑实验”。

27日,国家科技部,中科院等也先后表明坚决反对此类实验。

6.jpg

到11月28日,风口浪尖的贺建奎终于现身香港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编辑峰会,他表示会对基因编辑的双胞胎负责,并且对“基因编辑婴儿”引发的争议感到抱歉,但并不后悔该实验的进行。


从该事件发生起,围绕贺建奎的负面舆论从未停止!

为何“基因编辑婴儿”会引起这么大的风波?

作为国内知名的试管婴儿中心,我们应该表明观点,澄清“基因编辑婴儿”最真实,也最迷茫的一面。

7.jpg

CCR5是CCR5基因家族在T细胞膜上表达的蛋白,艾滋病病毒(以下简称HIV)可以通过结合此蛋白感染T淋巴细胞,致使T淋巴细胞丧失了免疫功能。贺建奎敲除了CCR5基因的目的便是为了杜绝HIV感染免疫细胞,从而达到杜绝HIV感染的目的。可惜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很骨感。


贺建奎所使用的CRISPR/cas9技术是近几年出现的一个很火的技术,它虽然可以对基因进行编辑和修改,从而可以有针对性的治疗某个基因缺陷,但实际上却存在的几个严重的风险!

1.jpg

首先,这种基因编辑技术并不完全成熟,存在很严重的脱靶现象,即你针对的是修饰一个特定的基因靶标,但常常会影响到其它的基因,因此,当你在编辑CCR5这个基因时,很可能有其它基因也受到影响,但这种影响很难检测,而且有可能带来很大的副作用,这些副作用将来可能在后代成长之后才能显现出来。

其次,这种被编辑了的基因可以一代一代地遗传下去,这种人工修饰过的基因在几代之后所影响的人群可能逐渐扩大,造成众多未知的后果,而就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人类对这些后果完全无法预期和把控。

3.jpg

再说除了CCR5受体之外,HIV病毒还可以通过其它渠道感染人体,所以敲除这个基因并不能完全阻止HIV病毒对人体的感染。而且这个基因除了可以辅助HIV病毒感染之外,还有其它免疫功能,这些被敲除了基因的人有可能增加了对其它疾病的易感性。敲除了一个基因之后,对人体其它功能所造成的影响不得而知,有可能造成比HIV病毒感染更严重的后果。

最后,如果只有父亲被HIV病毒感染而母亲没有被感染,目前的医学水平可以通过洗精等手段做到使他们的后代不被感染,并没有必要进行这种基因编辑。只要预防措施得当,小孩在成长过程中被HIV感染的机会很少,所以用这种充满风险的基因编辑的方法来避免后代感染未免得不偿失。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已经出现了数年,但至今没人去编辑人类胎儿基因并产生下一代,足以说明该技术充满了许多不确定因素和潜在的对人类遗传的巨大风险,而贺建奎的疯狂研究虽实现该技术在人类胎儿上的第一步,但也成了冲破了医学伦理的道德底线的第一人。

“基因编辑婴儿”的路还长得很,关于后代,我们应该更加慎重,而不是如此草率!

2.jpg

也许某一天,就如像科幻小说中所描述的那样,人们可以通过“基因编辑婴儿”不断完善自身的发展,比如去掉一些肿瘤易感基因或与其它疾病相关的基因,使人类的后代获得更健康、强壮、聪明、美丽的体魄,但这可能会发生在很遥远的未来,并且需要非常严谨的质量把关。

目前我们距离那个愿景还有相当远的距离,但科学发展的脚步是永不停止的。“基因编辑婴儿”或早或晚仍旧会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当那天来临之时,想必我们已经做好准备!


CRISPR/cas9这一技术本身是一个有力的研究工具,目前在我们的医学遗传生殖研究所也在使用这个基因编辑技术,但我们的工作仅限于基础研究!!!仅用于探索胎儿发育过程中各种基因的作用和功能,绝不会将编辑后的受精卵植入孕妇体内生产下一代,我们在积极推动医学研究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同时严格遵循医学伦理道德规范,使生殖中心的医疗和学术水平稳步快速发展!

—— 成都锦欣医疗集团生殖遗传研究所

8.jpg

个人简介:顾江,国家二级教授、研究生导师;锦欣医疗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特聘教授,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际著名分子病理学家。

研究经历:英国皇家医学研究生院病理学博士。1989年起先后担任美国新泽西州迪博拉心肺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北京大学感染病中心主任、汕头大学副校长兼医学院院长。系国家病理和病理生理学重点学科主任、广东省科技厅重点实验室主任和汕头大学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汕头大学分子诊断和个体化医疗中心主任等职。

学术成果:两项863项目和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人、4项美国NIH科研基金项目首席科学家。主研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华医学会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奖。发表SCI论文160多篇,在病理学领域主编发表英文专著7本,名列国际知名出版社Elsevier发布的中国医学类高被引用学者榜单。

社会任职:国际分子形态学协会会长(1994-1998)、现任美国分子病理学杂志《AIMM》主编、中国医师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医师协会病理科医师分会会长、名誉会长、亚太免疫组化病理协会主席, 名誉主席等职。





文章转载自: 四川锦欣西囡妇女儿童医院(毕昇院区)[官网]